以前的我很少看台灣拍的電視劇,外國的劇都看得少了,台灣的則是少之又少。但在五年前阿公死掉後,跟家人一起看了花甲,突然覺得這些劇也拍得很好,看劇時眼淚好似怎樣都流不完「無阿母通呼叫,無阿嬤通呼找」,人已逝,景物即便還在,卻不是我思念的對象了。
後來又看了幾部台劇如我們與惡的距離,最大的感慨是其實很多判決並不是民眾所想的恐龍,作為從法律系畢業的半個法律人面對那些網路上沸騰的人民的怒火,很多時候都想要大罵法盲,可沒念過法律的人就錯了嗎?那些法理就一定正確嗎?是不是能透過各種溝通讓彼此都能理解彼此的想法。又如火神的眼淚,學了急救課程之後才知道更多消防醫療的困境,裝備的匱乏、人員的異化,有些人救起來不如讓他死了痛快,救人到最後又有誰能來救救人的人?
而最近看得一部是媽,別鬧了!裏頭的劇情共鳴較少,劇中的姊姊是一名作家,姊姊的爸爸曾對他說當作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作家是將自己的靈魂展現給所有的人看。這句話說得真好,當有人喜愛自己所寫的文字時,不正是覺得對方懂自己,找到了一個知己嗎?在IG、臉書、BLOG上抒發自己的心情不論文字的長短,總歸是想要讓某個人看到自己,即便是寫給自己看的日記,不也是給未來的不同於現在的另一個自己看到嗎?
我說人生而孤獨,因為人不具有心電感應,想說的別人不一定懂,懂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懂,既不能懂全部要說不懂也未嘗不可。因此我說人都是孤獨的,生的孤獨活的孤獨最後死得也孤獨,可我討厭孤獨,許多人用盡一生讓自己不再孤獨,可總還是有孤獨的時刻,可能是分手後的孤獨、可能是工作時異化的孤獨、可能是獨自躺在病床上的孤獨。如果孤獨必不可少,那就多寫一點甚麼,多看一點甚麼吧,不論是展現自己的靈魂還是看見別人的靈魂,想必都能產生聯繫,有了聯繫那麼孤獨或許就不是那麼明顯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