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大哲學家-亞理斯多德Αριστοτέλης
求知是人的本性-亞里斯多德
前言
如果要對於西洋的哲學發展有個粗略的認識,那麼我們勢必要從古希臘的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斯多德談起。而其中蘇格拉底由於沒有著述的作品傳世,因此我們只能從其徒柏拉圖所寫的「對話錄」猜測蘇格拉底的思想,但我們也可以合理的懷疑對話錄中寫的只不過是柏拉圖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們的重心應當擺在柏拉圖以及亞理斯多德的身上了。這二人雖為師徒關係,但二人的思想卻非一脈相承,柏拉圖所提倡的應該是一種先驗的哲學,而亞里斯多德該是一個後驗的主義者。亞理斯多德有一句於後世十分有名的話:「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且亞理斯多德不只是一個哲學家,更是一個政治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戲劇家、邏輯學家…等,極是才華洋溢,更是後來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的家庭教師,也在牛頓出現前主導了整個西方的科學觀,影響力不可謂不大矣,也因此我選擇了亞理斯多德來做我的報告主題。
本文
<壹> 亞里斯多德的生平
亞里斯多德(384-322 B.C.),出生於馬其頓的一個醫生家庭,在18歲的時候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圖學院求學,直到老師柏拉圖於20年後去世,由於沒有成為學院的新首腦,於是亞理斯多德便離開了雅典到了小亞細亞,三年後受馬其頓王菲力二世的召喚回到故鄉成為當時年僅13的亞歷山大大帝的導師。後菲力二世去世,亞理斯多德才又回到了雅典並創辦了Lyceum學院。西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過世,因為徒弟建立的大帝國亡了雅典,憤怒的雅典人將矛頭指向了老師亞理斯多德,使得亞理斯多德不得不逃出雅典,並留下了一句話:「我不想讓雅典人犯第二次毀滅哲學的錯。」逃亡一年後,亞理斯多德死於疾病,並留下遺囑要求葬在妻子的墓旁。
亞里斯多德博學多才,在科學方面他研究了解剖學、天文學、經濟學、胚胎學、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生物學、物理學,在哲學上研究了美學、倫理學、政府、政治、行上學、心理學、神學,更研究了教育、文學、戲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有,有一句話可以十分貼切的形容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只不過大多數著作都沒有流傳下來,留下的很多是一些論文型式的文章,大多數人認為這是亞里斯多德上課用的筆記跟講義。
<貳> 亞里斯多德的哲學
-
沒有天生的概念-一件事物的形式乃是它的特徵
這是針對柏拉圖的理型所提出的概念,在此務必先簡單介紹一下柏拉圖的理型: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所以世間上才沒有不會分解的「物質」。屬於物質世界的每一樣東西必然是由某種物質構成,只是為什麼馬始終會是四條腿,而不會是五條腿,是因為馬的「形式」使得馬之所以為馬,構成馬的物質會改變會消逝,但馬的「形式」卻是永恆的。
而亞理斯多德的看法和柏拉圖不同,他認為馬不是因為先有個理型而變成馬,而是每匹馬的個別特徵形成我們心中對於馬的概念,也就是一種後驗。
柏拉圖一直追逐著那存在於物質界以外的形上界,而亞理斯多德則依靠自己的感官和經驗建立了一套與柏拉圖不同的哲學體系,這樣的價值體系對於他在其他領域的成就有著不可或缺的因素,強調事物因為相同特徵可以分成一類不就正是生物學分類的原則嗎?
-
神學-第一推動者
亞里斯多德說:「任何運動著的事物都有它的推動者。」這可以關聯到亞理斯多德的一套理論『四因說-質料因、主動因、形式因、目的因。』其中的目的因。亞理斯多德相信這個世界之所以被創造是因為要讓人類有生存的空間,動物和植物則是為了讓人類能夠有攝取能量的管道,天上降下來雨是因為要讓人類有水可以喝,但只有一個事物是永恆的,那就是神(努斯,善,理性),而神絕對不會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因為是具體的東西,就會有推動的力量在其背後,而神沒有。而我們怎麼知道這個永恆的神到底存在不存在呢?所以我們才需要神學不是嗎。為什麼亞理斯多德認為神是善、理性的化身呢?亞理斯多德說不動的永恆就是事物所要到達的目的,而事物所要到達的目的自然是好的,也就是善的,也唯有理性才能夠認知到甚麼是好的,這又牽涉到亞理斯多德對於法律有永恆不動之自然法的觀點,對於詭辯派的沒有世界上並無存在客觀的自然法,他則辯駁說因為人性的不完全而造成些許的差異,但人的理性始終能夠告訴我們傷害別人是不好的。因此對於亞理斯多德來說,神學就是追求善的學問吧。
-
詩學(悲劇)-透過憐憫和恐懼,使情緒得到淨化
亞里斯多德的詩學大多數的篇章都是悲劇,因此就把重點放在悲劇吧。亞理斯多德認為悲劇是對於現實生活中的行為做的模仿,也就是劇情是可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見過聽過的,但悲劇的內容不僅僅是現實發生過的,也有未發生但是我們可能可以期待可以預見的,因此亞理斯多德說詩學比歷史更具有價值,因為歷史只記載已發生過的事件,但透過悲劇我們不只可以知道發生過的,更可以知道沒有發生過的事,我們在悲劇裡得到的可以比從歷史裡面能夠得到的多得多。
亞里斯多德強調悲劇講述的是行為而不是角色,我們不是去描寫主人翁,而是去描寫主人翁做過的行為。用簡單一點的話來講吧,就是我們不去討論,主人翁的個性或甚麼有關他自身的,我們描寫的是主人翁做了一件事之後所帶來的連鎖反應,行為本身就是悲劇本身,當行為的結果呈現了,悲劇的任務也就達到了。
-
國家與法律-人類是國家的生物
亞里斯多德認為人類是國家的生物,人之本性的完美發揮絕非單獨生活可達到,必須由多人合力,人不能離群索居,必須參加團體,進而從中提升自己的價值,甚至他認為有時團體的重要性更高於個人之上,而團體的最嚴謹之結構即為國家。
亞里斯多德的國家觀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六個型態:
好 壞
由一人掌握統治全權 君主 暴君
由少數人負責統治權 貴族 寡頭
由多數人實行統治權 民主 暴民
而亞里斯多德到底贊同哪一種意見則不可得知,因為他每一種都稱之為最完美的政體。而他用來支持他的國家觀的則是著名的正義論,以法的正義來達到最高的道德,此正義論則可以分成三類:平均的正義、分配的正義、一般的正義。則國家的掌權者如能掌握上述三種正義,皆可為最完美的政體,亞理斯多德用意之所在必於斯。
亞里斯多德法律觀也是值得一提,他認為國家通行的法有兩種:自然法、制定法。對於亞理斯多德主張的自然法,受到當時流行的詭辯學派攻擊,詭辯派的學者主張,自然的現象在哪都一樣,但各國的法律卻沒有一樣的,自然法的存在實屬不可能。對於詭辯學派的批判,亞理斯多德則回應:「制定法由於人為,自然隨時代地域有所差異,為自然法所要展現的精神,卻是亙古不變的,即使有些許差異,也只不過是因為人性的不夠完美而已。」
舉個例子來說明,就是即使各地對於殺人犯的罪刑雖然都不盡相同,但殺人的行為都同樣是違反人的理性的行為,對於殺人者科與刑罰則是自然法的普遍力的體現。
-
自然哲學-四因說
亞里斯多德認為自然界的東西必定有其原因存在(神則例外),因此他提出了四因說: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以下分別舉例說明四因:
質料因:一本漫畫書的材料是紙,是木頭做成的。
形式因:書的形式是一頁一頁的,並不會變成一條一條的。
動力因:紙匠將木頭變成紙,出版社將紙裝訂成書
目的因:為了要提供娛樂,也為了要賺錢,於是出版漫畫。
而亞里斯多德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用此四因說來解釋,如天下雨為了萬物滋長。亞理斯多德以此來解釋萬物之間的關係。
結語
關於亞里斯多德可以講的實在太多太多,就到這裡要做個結尾了。
亞理斯多德本人學識射獵之廣猶如一本希臘的百科全書,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其影響力也是無與倫比。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我們如果將科學的進展劃分成三個階段,那麼亞里斯多德是第一個階段,後來是牛頓,接著是愛因斯坦。在西元前300年到牛頓的1650年間,人們始終相信亞里斯多德的那一套哲學體系與科學體系,如構成世界萬物的四元素說;如兩個不一樣重的東西,重的那個會先掉落地面;如不是對就是錯的邏輯系統;如重視人類的理性的自然法。其中有的被推翻,伽利略就證明了兩個不等重的鐵球會同時落地,決定落地速度的是物體的密度;有的則是至今還在討論,如自然法與實定法的孰優孰劣或適用原則;有的則仍頻繁的使用著,對於各種科學,邏輯的檢驗分析是少不了的,不管是甚麼領域的學問,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學說,則其邏輯必須前後一致,否則將不能自圓其說,可見邏輯的重要性。
當牛頓、愛因斯坦出現之後,人們對於以前亞里斯多德的學說紛紛提出了批評,認為都是一些荒唐怪誕的想法,但孔恩卻持不一樣的看法,他認為我們應該對於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在亞里斯多德的時代,他們沒有科學儀器,所能看到的東西自然與我們不同,在那個沒有科學儀器的時代亞里斯多德的學說便是一種「典範」、一種主流的學說,所有的人都在那個典範下去研究新的問題,就像是邏輯辯證的時候我們先有了一個預設的觀念,才往下去研究其他的問題,一切都建立在大前提是正確的情形展開。因此我們可以說他的預設是錯誤的,卻不能否認他的方法是錯的,他的整個體系都是錯誤的。
最後對於題目做出個呼應,在亞里斯多德死後,往後的幾百年間,除了對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思想做出外延的斯多葛、伊比鳩魯學派之外,就沒有值得一談的哲學新學派了,且沒有出現如三哲般的重量級人物,因此亞里斯多德也被稱為最後的大哲學家。如此,對亞里斯多德應當有了相當的認識了吧。
留言列表